載着資訊的「媒體」(包括電視、報章、政府文件、課本、網絡等等)往往會因應其特質而提供他們詮釋的資訊,這個資訊再表述的過程涉及很多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泛指個人在各類通訊處境中取用資訊理解信息表達意念的能力。這門知識能為通識教育提供一些實用指引,涵蓋學生在處理各類當代議題時需要展示的能力。本網誌旨在匯聚這方面的資料,以供教育工作者參考。

2006年6月16日星期五

新媒體製作與專題研習:案例、成效、趨勢 (講稿)

第五屆「網上教學協會週年大會」(2006年6月17日)專題報告B3
新媒體製作與專題研習:案例、成效、趨勢

資訊科技並非中立、媒體並非客觀。雖然媒體環境並非直接地?定我們的固有經驗,但卻是無遠弗屆。認知、經驗、資訊、媒體彼此息息相關。知識依賴著她呈現的模式,學問的內容也緊扣著做學問的方法。媒體環境日新月異,教與學均面對著史無前例的機遇與挑戰。新媒體製作非常切合專題研習的需要、是研習方法也是研習內容、更扣連著各類升學就業機會。本報告將分析新媒體專題研習的案例、成效與趨勢。

講者:

陳智達老師 (聖保祿學校)
香港媒體教育資源網召集人,聖保祿學校創意媒體中心主任,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IoE, London)文化、語言及傳訊學系(School of Culture,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哲學博士候選人。

新媒體製作與專題研習:案例、成效、趨勢 (講稿)

Outline of Creative Media Curriculum at St. Paul's Convent School 2005-2006

Creative Media has been a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t SPCS since 2000. The aim of this programme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develop critical thinking and creative expression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A key feature of this programme is it helps students integrate their socio-cultural concerns with their media production skills, presenting a spiralling learning cycle.

Outline of Creative Media Curriculum 2005-2006
1st Draft 2005 09 01; Last update 2006 06 22

Curriculum at St. Paul's Convent School 2005-2006

Text: Chitat Chan

2006年3月23日星期四

RDN Virtual Training Suite

RDN Virtual Training Suite

RDN Virtual Training Suite - a set of free online tutorials designed to help students, lecturers and researchers improve their Information literacy. You can work in your own time at your own pace. It may be a useful model for designing learning resources for the Liberal Studies Curriculum (esp the Independent Enquiry Study module) in Hong Kong.

Posted by Chitat Chan
Media Education i-World, Hkedcity

2006年3月2日星期四

聖保祿學校創意媒體科 鼓勵表達 勇於批判

『「煮食油、酒、牙刷,那幅圖令你聯想到與男性有關?」聖保祿學校的陳智達老師一邊向學生展示相片,一邊向他們發問。

「酒,因為男性大多喜歡喝酒。」一名學生答道。

「但我想告訴大家,我不喜歡喝酒的,我有很多女性朋友比男性更喜歡喝酒。那煮食油呢?」陳老師再問。

「煮食油多與主婦有關。」另一名學生答道。

「但大家忘了很多頂級大廚都是男性嗎?」陳老師說。

「那咖啡店、銀行、書店、街市,那一處地方令你聯想到與女性有關?」陳老師再問。

「銀行和街市」學生答道。

「那是因為媽媽負責為大家準備食物及給你們零用錢吧 ! 」陳老師笑笑說。』

大家不要以為這是一個認識男性與女性的課堂,其實是聖保祿學校中三班的創意媒體課,內容主要是教授「傳媒與準認知」 (media & pre-understanding)。陳老師表示,希望透過是次課堂令學生明白一個圖像可以啟發人的想像... ...

閱讀全文


* 資料來源:香港教育城

2006年2月23日星期四

新聞攝影在數碼年代的道德問題

一向以來圖片影像的震撼性許多時比文字更大。一張有份量的新聞圖片有時更能吸引讀者的注意。「九一一」事件中那兩架民航機撞擊紐約世貿中心的畫面,相信許多人到現在仍覺得瀝瀝在目。香港報章的頭版許多時候都會利用超過大半的版面刊登新聞圖片以報導重大的新聞事件。由此可見,新聞攝影的地位是非常重要。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數碼年代,新聞攝影的質和量日漸提高,由以數碼攝影最為突出。數碼攝影現在的質素已經和傳統攝影不徨多攘,但它比傳統攝影更優勝的地方在於它的傳遞速度和容易大量保存。數碼攝影在近年日漸普及,它的出現使新聞圖片能夠以瞬間的速度傳遞給外界的讀者。因為數碼攝影能直接輸入電腦,方便排版和印刷,這能使讀者以最快的速度接收到世界各地不同的訊息。

但另一方面,數碼攝影的技術的進步使到人們十分容易便能把照片改頭換面,甚至扭曲照片本身所蘊藏的意義。讀者們已經不再相信自己的眼睛,因為現今的電腦技術已經可以把虛假的影像變得十分真實。究竟我們眼睛所見的新聞圖片是不是正在反映現實呢?這點令人十分存疑。記得許多年前,一位媒體評論家------鄭經翰曾遇襲受傷,某報刊為了增強事件的震撼性,就利用數碼技術誇張了鄭先生的面部瘀傷。我們知道新聞攝影的其中一項道德信條是表現景像的真實和客觀性,但這件事便明顯地和這信條背道而馳。

對新聞工作者而言,新聞的可信性是最大的資產,用任何方法改變新聞圖片的影像都會使新聞工作者的誠信破產。因為新聞工作者是有責任維持高尚的道德操守,表現其專業性。

新聞圖片的價值在於它的真實性,對新聞圖片作出任何的轉變或修改都是不合乎道德的。因為新聞圖片是新聞事件的事實真相,這些圖片可以作為新聞事件的證據。如果報刊刊登經過修改的新聞圖片,其實已經是一種說謊的行為,是不道德的。新聞媒體的影響力是十分巨大的,這些謊言更會廣泛傳播於千里之外,影響更是嚴重。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已經是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虛假的影像------電視、電影、廣告和互聯網上都充滿這些假影像。

從道德角度來看,數碼攝影本身是沒有錯的,而錯的只是一些新聞工作者為了刺激銷售量而利用數碼攝影技術的方便,來製作誇張失實的新聞圖片。當讀者看見一張震憾性的新聞圖片,他的思想或潛意識是會被改變的。因為讀者相信這是一張真實的圖片。政客可以利用一張煽情的圖片爭取到政治的本錢或攻擊對手,但這張圖片可能是經過設計和修改的。

曾幾何時,新聞圖片彷彿已是真實影像的代表,誠信的最後堡壘。但是現在這個數碼資訊爆炸的年代竟然陸續發現許多虛假的新聞的圖片。這些圖片不單是個別新聞工作者誠信和道德的問題,更影響著整個新聞事業的專業性和可信性。若果連新聞圖片也不可信,世上還有甚麼影像是可信的呢?

作為一個專業的新聞工作者,就應該張事實的真相客觀地報導,不應破壞公眾對新聞媒體的信任。因此,我們要保持高尚的道德操守和專業性,所以利用任何方式改變新聞圖片的真像都是偏離了新聞工作者的誠信。

文:李榮輝  香港媒體教育資源網

2006年2月3日星期五

Moving image in the classroom

Moving Images in the Classroom is a secondary teachers' guide developed by the British Film Institute. It uses various types of media, outlining basic techniques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for the study of media in the classroom which are mapped on to various curriculum subjects.

Read more

Reference :
British Film Institute

Posted by Chitat Chan
Media Education i-World, Hkedcity

2005年10月22日星期六

創意、媒體、教育

此網上版本乃初稿,正文參陳智達 (2006), 「創意、媒體、教育(理念篇)」. 刊於黎美霞、陳碧如編, 《創意校園頻道》 (pp. 13-28). 香港: 香港當代文化中心

創意、媒體、教育 (理念篇)

創意、媒體、教育 (行動篇)

文 : 陳智達 李榮輝